人类急性摄入未吸收的糖 L-鼠李糖会升高血清丙酸盐,而急性摄入乳果糖会升高血清醋酸盐。目前尚不清楚尿液和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浓度是否反映了血液中的短链脂肪酸浓度。 目的是测试口服 L-鼠李糖和乳果糖 28 d 对血清、尿液和粪便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的影响。方法和结果:在部分随机交叉设计中,11 名受试者摄入 25 g L-鼠李糖、乳果糖或 d-葡萄糖 (对照) 28 d。在每个阶段的最后一天,在 12 小时内收集一份粪便样本、每小时血样和所有尿液样本。 L-鼠李糖后血清丙酸的增加大于乳果糖后 (P < 0.05)。乳果糖对血清乙酸盐的影响不显著,但与 d-葡萄糖或 L-鼠李糖相比,乳果糖提高了血清 (P < 0.005) 和尿液 (P < 0.02) 中乙酸盐:丙酸比值。乳果糖和 L-鼠李糖后肠胃胀气明显大于 d-葡萄糖后 (P < 0.0001),乳果糖持续 4 周,而 L-鼠李糖仅持续 1 周。结论:本研究证实,摄入 L-鼠李糖超过 28 d 继续选择性地提高人体血清丙酸盐。虽然乳果糖后血清乙酸盐没有显著增加,但 L-鼠李糖和乳果糖后血清乙酸盐:丙酸盐比值显著不同,这表明这些底物可用于检查结肠乙酸盐和丙酸盐的产生在膳食纤维对脂质代谢影响中的作用。尿乙酸盐与丙酸盐比值的变化反映了血清中的变化。
据记载,岩藻糖基化缺陷可能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补充 L-岩藻糖可以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恢复岩藻糖基化,我们的目的是检查腹膜内施用 L-岩藻糖和 L-鼠李糖(一种类似的脱氧糖)对实体型 Ehrlich 癌的肿瘤生长、有丝分裂活性和转移情况的影响以及荷瘤小鼠的存活率。方法和结果:L-岩藻糖和 L-鼠李糖对肿瘤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P<0.05)。治疗 10 天后,在 3 g/kg/天的剂量 (62%) 的 L-鼠李糖和 5 g/kg/天的 L-岩藻糖 (47%) 中观察到对肿瘤生长的最大抑制,以对照的百分比表示。此外,有丝分裂指数随着 L-岩藻糖和 L-鼠李糖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连续每天服用 L-鼠李糖 14 天后观察到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其最佳剂量估计为 3.64 g/kg/d。然而,L-岩藻糖对小鼠的存活率只有轻微影响。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L-岩藻糖,尤其是 L-鼠李糖具有抗癌潜力。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 L-鼠李糖的肿瘤抑制作用。
α虽然诱导受 L-鼠李糖影响,但与许多其他糖基水解酶基因不同,葡萄糖和其他碳源的抑制以独立于 CreA 的方式发生。方法和结果:迄今为止,尚未在 A. podulans 中鉴定出影响 L-鼠李糖利用和产生 L-鼠李糖作为产物的酶的调节基因。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构巢曲霉和神经孢子菌 (AN5673, NCU9033) 中鉴定了编码推定的 Zn(II)2Cys6 DNA 结合蛋白的 rhaR 基因。遗传证据表明,其产物以积极的方式诱导构巢曲霉 L-鼠李糖调节子的转录。rhaR 缺失的突变体显示诱导 α-L-鼠李糖苷酶基因 rhaA 和 rhaE 表达的能力降低,同时 α-L-鼠李糖苷酶的产生减少。rhaR 缺失表型还导致 L-鼠李糖生长显著减少,这与 L-鼠李糖酸脱水酶分解代谢基因 lraC (AN5672) 的表达降低相关。凝胶迁移率变化测定显示 RhaR 是一种 DNA 结合蛋白,识别 rhaA 启动子内部分对称的 CGG-X11-CCG 序列。单独的 rhaR 表达不足以进行诱导,因为即使在没有 L-鼠李糖的情况下,其 mRNA 也会积累,因此绝对需要功能性 RhaR 和 L-鼠李糖的存在。在 N. crassa 中,rhaR 的缺失也会损害 L-鼠李糖的生长。结论:为了定义 L-鼠李糖调控回路的关键元件,我们表征了一种 DNA 结合 Zn(II)2Cys6 转录因子 (RhaR),该转录因子调节 α-L-鼠李糖酶的诱导及其在构巢曲霉中的分解代谢途径,从而扩展了编码植物细胞壁多糖降解酶的基因的真菌调节因子列表。这些发现有望为调节真菌中 α-L-鼠李糖苷酶的产生和 L-鼠李糖的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可能对真菌发病机制和果胶生物技术产生影响。
方法和结果:本文我们描述了从市售天然脱氧糖 L-鼠李糖合成一系列新型稠合双环 1,2,3-三唑。涉及的关键反应是 (i) Zn(OTf)2 催化的 L-鼠李糖衍生叠氮醛的对映选择性炔基化反应和 (ii) 酸敏感的 1,2-异丙基的脱保护,然后原位分子内点击环加成叠氮基炔诺。结论:一些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钠-葡萄糖转运蛋白 (SGLT1 和 SGLT2) 抑制活性。
方法和结果:通过人外周淋巴细胞与人小鼠异髓瘤 SHM D-33 的细胞融合,建立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 (LPS) 外核心区域结合的人单克隆抗体 (MAb) MH-4H7 和 KN-2B11 [免疫球蛋白 M (lambda)] 的杂交瘤细胞系。对源自铜绿假单胞菌 PAC1R (P. S. N. Rowe 和 P. M. Meadow, Eur. J. Biochem.132:329-337, 1983) 的一系列 LPS 缺陷突变体的结合特异性实验和单糖的竞争性酶免疫测定实验都表明,LPS 外核中的 α-L-鼠李糖残基可能部分是表位。MAb 以 70% 至 86% 的频率与属于 Homma 血清型 A、F、G 和 K 的临床分离株特异性结合,与血清型 H 和 M 分离株特异性结合的频率约为 50%。它们不与任何血清型 B、E 和 I 测试的分离株结合。结论:该证据表明,L-鼠李糖及其在铜绿假单胞菌另一个核心中的邻近残基与 O 血清型在某种关联中是异质性的。
CAS号6155-35-7对应的是鼠李糖,以下是关于鼠李糖的详细信息:
英文名:L-Rhamnose monohydrate;α-L-Rhamnopyranose monohydrate
中文别名:鼠李糖;鼠李糖无水;鼠李糖一水合物;鼠李糖(标准品);6-脱氧-L-甘露糖;Α-L-鼠李糖一水物
分子式:C6H14O6
分子量:182.17(或182.17200、182.07900,不同来源略有差异)
CAS号:6155-35-7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奶油色结晶粉末
熔点:90~95ºC
沸点:323.9ºC at 760 mmHg
闪点:149.7ºC
溶解度:在水中溶解度为0.1 g/mL,溶液清澈无色
比旋光度:[α]D20 +7.7~+8.5° (c=5, H2O)
还原性:鼠李糖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够被氧化生成鼠李酸等产物。
化学反应活性:可以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鼠李酸;在硝酸的作用下,可以生成L-阿拉伯三羟戈二酸;同时,鼠李糖还可以通过钠汞齐还原反应生成鼠李糖醇。
食品领域:鼠李糖作为一种天然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33%,口感柔和,具有独特的香甜风味,可用于食品工业中。
医药领域: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鼠李糖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可用于药理实验、活性筛选等。
化工领域:鼠李糖还可用于化学合成、化工原料等方面。
应在干燥、室温条件下密封储存。
综上所述,CAS号6155-35-7对应的鼠李糖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甜味剂和化工原料,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使其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湖北萃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