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来源: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乌头叶蓼蓝(Baptisia australis)的根或全草中,是传统草药“蓝蓼”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提取部位:根或全草的木质部或韧皮部中,含量较低(通常<0.1%),需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提取。
乌沙甙元的药理作用以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为主,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免疫调节和心血管保护作用:
抑制炎症因子:体外实验显示,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NO、PGE₂、IL-6、TNF-α等促炎因子的释放,IC₅₀值在50-100 μg/mL之间(弱于合成抗炎药但强于部分天然产物)。
阻断炎症信号通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如p38、JNK)通路,减少炎症相关基因(如COX-2、iNOS)的表达;对NF-κB通路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阻断IκB降解实现。
缓解急性炎症:动物实验(如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局部应用可减轻二甲苯诱导的炎症反应,效果弱于地塞米松但无激素副作用。
清除自由基:体外实验显示,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50-70%(浓度200 μg/mL),效果弱于维生素C(60-80%)但强于部分合成抗氧化剂。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肝组织中SOD、CAT活性,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如降低MDA水平);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实现。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体外实验显示,对乳腺癌(MCF-7)、肝癌(HepG2)、肺癌(A549)等细胞系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如上调Bax、caspase-3,下调Bcl-2)或抑制增殖(如下调Cyclin D1)相关,活性弱于部分合成抗肿瘤药但安全性更高。
抑制肿瘤转移:动物实验(如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显示,可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下调VEGF表达),抑制肿瘤转移灶形成,效果与部分抗肿瘤药相当或更优。
增强免疫功能:动物实验显示,可提高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增强T淋巴细胞(CD4⁺、CD8⁺)、B淋巴细胞活性,提高血清中IgG、IgM水平。
调节免疫平衡: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有改善作用,可降低血清中IL-17、IFN-γ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
抗氧化应激:通过清除自由基和上调Nrf2/ARE通路,减少心肌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
改善微循环:动物实验显示,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与硝酸甘油相当但无血压骤降风险。
NF-κB通路:抑制IκB激酶(IKK)活性,阻断IκB降解,阻止NF-κB核转位,从而减少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表达。
MAPK通路:抑制p38、JNK磷酸化,阻断MAPK信号级联反应,下调AP-1等转录因子活性。
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如释放细胞色素c)或死亡受体途径(如上调Fas/Fas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免疫调节:增强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呈递能力,促进T细胞活化;同时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的活性,平衡免疫应答。
吸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于10%,因分子量大、极性高,且易被肠道菌群代谢;临床多用外用或注射剂型。
分布:在肝、脾、肺组织中分布较多,脑组织分布极少(因血脑屏障限制)。
代谢:主要在肠道经菌群酶(如β-葡萄糖苷酶)水解,生成苷元和糖;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排泄:原型及代谢产物经尿液、粪便排出,半衰期约2-4小时(动物实验)。
湖北萃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