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714-46-6
中文名称
双苯氟脲
英文名称
Novaluron
CAS
116714-46-6
分子式
C17H9ClF8N2O4
MDL 编号
MFCD04112632
分子量
492.7
MOL 文件
116714-46-6.mol
更新日期
2025/05/13 13:43:47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双苯氟脲N-[[3-氯-4-[1,1,2-三氟-2-(三氟甲氧基)乙氧基]苯基]氨基甲酰基]-2,6-双氟苯甲酰胺
英文别名
NOVALURONRIMON
Benzamide, N-3-chloro-4-1,1,2-trifluoro-2-(trifluoromethoxy)ethoxyphenylaminocarbonyl-2,6-difluoro-
novaluron (bsi, pa e-iso)
N-[[3-Chloro-4-[1,1,2-trifluoro-2-(trifluoromethoxy)ethoxy]phenyl]carbamoyl]-2,6-difluorobenzamide
所属类别
分析化学:农残、兽药及化肥类物理化学性质
熔点172-174°
密度1.66 g/cm3
闪点202℃
储存条件0-6°C
溶解度DMSO (Slightly), Ethyl Acetate (Slightly), Methanol (Slightly, Heated, Sonicated)
酸度系数(pKa)8.68±0.46(Predicted)
形态neat
颜色White to gray
BRN5465888
EPA化学物质信息Novaluron (116714-46-6)
常见问题列表
简介
氟酰脲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中的第三大产品,1999年由马克西姆-阿甘(现安道麦)公司上市。氟酰脲最初由意大利意赛格开发出来,随后意赛格将其所有权转售给了马克西姆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并进行再开发和商品化,商品名为Rimon。作用机制
氟酰脲又称为双苯氟脲,是新型含氟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于苯甲酰脲类,可阻止昆虫生长过程中蜕皮阶段的几丁质合成,从而影响昆虫蜕皮,使得害虫在蜕皮时不能形成新的表皮,导致虫体呈畸形而死亡。此外,还能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抑制蜕皮变态以及抑制害虫的吃食速度,具有很高的杀卵活性。防治对象
氟酰脲在低剂量使用时,显示对鳞翅目(斜纹夜蛾、小菜蛾、苹果蠹蛾等)、甲虫目(马铃薯甲虫)、半翅目(粉虱)、潜叶虫等害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主要用于棉花、马铃薯、柑橘、玉米、苹果及十字花科甘蓝和番茄、茄子等茄果类农作物。用途
双苯氟脲用于防治水果,蔬菜,棉花,玉米等多种作物的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幼虫,粉虱等虫。应用
双苯氟脲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中重要的一种高效低毒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几丁质的合成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品种有除虫脲、氟虫脲、氟螨脲等,由于其对人畜比较友善,且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因此开发双苯氟脲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有利于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生物活性
Novaluron 是一种具有杀虫剂特性的化学品,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