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性质、用途与生产工艺
ICG(Indocyanine Green),即吲哚菁绿,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含有三甲川桥链的花青(菁)染料。是一种非常知名的Cy类近红外荧光染料,在临床中用于手术导航。吲哚菁绿的体内药理学性质非常明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常用近红外染料,被广泛运用于生物诊疗。吲哚菁绿的荧光母核和Cy7.5接近,因此具有类似的荧光属性,可以混用。吲哚菁绿水溶性比普通Cy7.5要好很多,这是因为它自带两个磺酸根离子,但是相对于sulfo-Cy7.5来说,它的水溶性又逊色很多。ICG的分子量约776道尔顿(酸结构),化学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型苯并吲哚类Cy染料,结构较疏水,但是带有两个磺酸根,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可满足大部分生物学运用。ICG最早于1955年由柯达实验室开发出来用于近红外(near infrared, NIR)摄影,后来在1959年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因此ICG是一种拥有长远使用历史、非常知名的近红外染料。ICG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体内药理学非常明确。静脉注射后,ICG可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渗到血管外,可以显影血管。在体内,ICG不能被肝药酶代谢分解,但是可以被肝脏快速富集,通过胆道排出,在注射后约8分钟即在胆汁中出现。由于良好的使用记录,ICG和其衍生物在临床上被大量运用于显影,比如心脏泵流、肝功能监测、血管血液成影、胆囊和淋巴淋巴管成像等各种用途。
吲哚菁绿俗称靛氰绿、诊断用绿针、吲哚花青绿,是目前在我国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造影剂,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术(简称ICG)是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类似的眼底血管造影术,造影剂为吲哚菁绿。用于使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成像。与荧光造影相比,ICG对脉络膜血管的分辨率较好,而对视网膜血管分辨率较差。
脉络膜血管丰富,血容量大,约占眼球血液总量的65%。由睫状后短动脉供血,涡静脉回流,其内层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通透特性使小分子的荧光素易于渗漏,而大分子的吲哚菁绿造影剂不易渗漏,临床上能较好显示脉络膜血管造影,可用于观察脉络膜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特别是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者,用荧光造影看不清,而用吲哚菁绿造影则可发现隐匿的新生血管。尚可用于检查脉络膜肿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各种脉络膜炎症、变性性疾病、血管样条纹和血管阻塞病等。
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其功能状态的检查。用于诊断各种肝脏疾病并了解肝脏的损害程度及其储备功能。
静注:
①测定血中滞留率或血浆消失率:用灭菌注射用水将吲哚菁绿药品稀释成5mg/mL,0.5mg/kg,由肘静脉注入,在10s内完成。
②儿童测心排血量:2.5mg/kg,婴儿为 1.25mg/kg。
③儿童肝血流量测定:2mg/kg,静注时间为5分钟。
静滴:测定肝血流量,将注射用25mg吲哚菁绿溶解在少量的灭菌注射用水中,再用NS稀释至2.5~5.0mg/mL,静注3mg,然后以0.27~0.49mg/min的速度静滴约50分钟,直至采完血样为止。
1.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口干、嗳气、胸闷、头痛、血管炎、荨麻疹等症状。
2.禁忌证 对本药有过敏史者,对碘剂过敏者。在检查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3.慎用 严重肝脏损害者,过敏体质者,哮喘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
4.用药前应预备抗休克急救药及器械。
Indocyanine green(Cardiogreen)是用于医疗诊断的一种花青染料。用于检测心输出量和肝功能,肝血流量以及眼科血管摄影。
Cardiogreen-photodynamic therapy (ICG-PDT) at concentrations 1000 μg/mL, induces the significant expression of BAX in HGF cells; however, the laser irradiation as well as ICG show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xpression of BCL-2 gene.
化学性质
外观 : 深绿色固体
ex/em : 786/820nm (甲醇)
消光系数(ε) : 232000 L⋅mol−1⋅cm−1
量子产率(Φ) : 0.09
用途
肝功能测定诊断用药,IR 激光染料。
类别
有毒物质
毒性分级
高毒
急性毒性
静脉-大鼠 LD50: 87 毫克/公斤; 静脉-小鼠 LD50: 60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热分解排出有毒氮氧化物, 硫氧化物, 氧化钠烟雾
储运特性
库房低温通风干燥
灭火剂
水, 二氧化碳, 泡沫,干粉
吲哚菁绿
上下游产品信息
上游原料
下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