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又名2,4-滴二甲胺盐,其是一种苯氧乙酸类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化学名称为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它通过干扰植物的激素平衡,抑制阔叶杂草的生长,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作物田中,用于防除阔叶杂草。其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禾本科作物安全,而对阔叶杂草具有高效的除草效果[1]。

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的性状
残留量检测
在施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土壤和牧草中的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残留量进行了详细检测。结果显示,在施药后3天,土壤中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0.438 mg/kg,随后逐渐降低。在施药后1天,牧草中的残留量达到最大值77.50 mg/kg,随后也逐渐降低。在施药后45天,土壤中的残留量<0.01 mg/kg,牧草中的残留量<0.5 mg/kg。这表明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在施药后一段时间内能够有效降解,对环境和牧草的影响较小[1]。
安全性评价
根据国内外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评价,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在牧草中的残留量在施药后30-45天均低于0.56 mg/kg,这一残留水平对牛、羊等家畜是安全的。具体而言,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2021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规定,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在油菜籽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2 mg/kg。参照此标准,施药后30-45天,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在牧草中的残留量远低于此限值,确保了家畜的安全放牧[1]。
用途
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与氨氯·二氯组合使用,能有效兼防天然草原中的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lanceolata)和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等多种毒草。这种组合在天然草原的毒草防控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可食牧草安全,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研究表明,施药后30-45天,二氯吡啶酸在牧草中的残留量为2.3-4.1 mg/kg,氨氯吡啶酸在0.5 mg/kg以下,2,4-二氯苯氧乙酸二甲胺盐在0.56 mg/kg以下,此期放牧对牛、羊等家畜安全[1]。
参考文献
[1] 牛树君,王玉灵,赵峰,等. 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和2,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J]. 植物保护, 2025, 51 (02): 141-146. DOI:10.16688/j.zwbh.20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