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券使用说明>

暂无可领优惠券

湖北魏氏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米诺环素;去甲金霉素;替加环素;萘普生;萘普生钠;苯海拉明;甲硫酸新斯的明;盐酸万古霉素;硫酸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妥布霉素;普伐他汀钠;氨甲环酸;拉氧头孢钠;头孢丙烯;头孢替唑钠;头孢妥仑匹酯;头孢西丁钠;头孢唑林钠;头孢唑肟钠;葡乙胺;替卡西林钠;癸氧喹酯;吡喹酮;非泼罗尼;三氯苯达唑;地塞米松;索格列净;埃格列净;丝裂霉素;奥玛环素;MMAE;MMAF;马罗匹坦;阿福拉纳;塞拉菌素;米尔贝肟

客服热线:027-59105166; 13125137732

  • 电话:027-59105166; 13125137732
  • 邮箱:2853863890@qq.com
  • 网址:https://www.hbweishi.com
  • 国籍:中国
  • 地址:湖北武汉市洪山区长城园路8号光谷精工科技园B座712室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企业认证:
  • 企业体检:
  • CB指数:58

【魏氏资讯】荧光素酶研究历程:从19世纪发现到现代技术突破

发布日期:2025/9/24 8:32:40发布人:湖北魏氏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魏氏资讯】

 

荧光素酶研究历程:从19世纪发现到现代技术突破

 

荧光素酶是生物体内催化荧光素或脂肪醛氧化发光的一类酶的总称,其研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1885年,Dubois通过实验发现了催化生物发光的重要物质——荧光素酶及其底物荧光素。随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逐步揭示了荧光素酶催化的发光反应机制,并开始将其应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哈氏弧菌和萤火虫中成功提取、纯化细菌与萤火虫荧光素酶,奠定应用基础。1985年,荧光素酶基因首次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推动其作为报告基因广泛应用于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研究。

 

21世纪后,技术突破包括蛋白质互补法监测蛋白质相互作用(2001年)、基因编辑技术驱动的活体成像技术,以及2023年David Baker团队通过深度学习设计出高稳定、高特异性的荧光素酶,拓展其在生物医学与环境监测中的潜力。

 

荧光素酶生产工艺的关键步骤:

基因克隆与表达系统构建:获取荧光素酶基因序列,导入大肠杆菌或酵母构建工程菌。

发酵培养:优化条件(温度、pH、溶氧)来扩增菌体,积累目标酶。

细胞破碎与初步提取:采用物理或化学法破坏细胞,释放酶并进行初步分离。

层析纯化:采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去除杂质,获得高纯度制品。

活性检测与质量控制:通过发光反应验证酶活性,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什么是荧光素酶

 

荧光素酶是一类催化生物发光的酶,广泛存在于萤火虫、细菌等生物中。其特性因来源而异,如萤火虫荧光素酶为单体蛋白,最适pH约7.8,而细菌荧光素酶多为双亚基结构,耐热性较强。该酶可溶于水,通常以冻干粉或缓冲液形式保存,需-20℃或-80℃低温储存以维持活性,避免反复冻融。作用机制上,荧光素酶通过氧化底物荧光素(或脂肪醛)产生光子:在萤火虫中,反应需ATP供能,催化D-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释放光子;细菌荧光素酶则无需ATP,直接利用长链醛类作为底物。该过程无需外部光源,具有高灵敏度和实时性,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荧光素酶应用何处

 

1. 生物项目开发:主要应用于生物生命科学课题项目开发和生物前沿技术等领域。  

2. 实验检测分析:生物数据检测分析和数据库模型构建验证。  

3. 对外出口贸易:通过外贸出口供应国外科研机构项目开发、学术经验交流和国外终端生物公司生产开发新品。

 

我们的荧光素酶

种类丰富:常规现货50000+试剂,种类齐全

规格优势:齐全的包装梯度瓶装、袋装、桶装

质量保障:科研级精湛工艺、技术资料证书齐全

 

魏氏试剂黄金产品

名称

cas号

含量

库存

荧光素酶

61970-00-1

纯度≥90%

葡萄糖氧化酶

9001-37-0

>180U/mg

胆碱氧化酶

9028-67-5

纯度≥90%

乙醛脱氢酶

9028-88-0

活力≥20U/mg

丙酮酸氧化酶

9001-96-1

纯度≥90%

葡萄糖脱氢酶

9028-53-9

含量≥94%

乙酰胆碱酯酶

9000-81-1

纯度≥94%

柠檬酸裂解酶

9012-83-3

活性≥0.25U/mg

腺苷脱氨酶

9026-93-1

≥95%

胰蛋白酶

9002-07-7

≥2500USP.U/mg



相关新闻资讯
  • 2025/09/24
    【魏氏资讯】 荧光素酶研究历程:从19世纪发现到现代技术突破 荧光素酶是生物体内催化荧光素或脂肪醛氧化发光的一类酶的总称,其研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1885年,Dubois通过实验发现了催化生物发光的重要物质——荧光素酶及其底物荧光素。随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逐步揭示了荧光素酶催化的发光反应机制,并开始将其应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哈氏弧菌和萤火虫中成
  • 2025/09/16
    【魏氏资讯】 谷氨酰胺酶研究:从1935年发现到当代突破 谷氨酰胺酶的研究始于 1935 年,由生物化学家汉斯・克雷布斯发现其催化活性并命名,他鉴定出该酶可水解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还发现不同组织存在亚型,如 “脑型” 受谷氨酸负反馈调节,“肝型” 则无此特性,奠定了研究基础。20 世纪 70 年代,克雷布斯团队进一步明确其在氮代谢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与三羧酸循环的关联。21 世纪后,结构生物学推动研
  • 2025/09/08
    【魏氏资讯】 葡萄糖氧化酶百年发现历程与技术演进 葡萄糖氧化酶的发现可追溯至1925年,丹麦植物学家 Detlev Mller 首次从黑曲霉提取液中分离出该酶,1928 年其研究正式发表。此后,Nakamatsu、Konelia 等学者持续深入研究并推动生产应用。这类酶广泛存在于真菌中,黑曲霉和青霉是主要工业来源。 20 世纪末,我国成立研究协作组,通过 DEAE

查看更多

商家暂时不对外公布

主页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 中文MSDS | CAS Index | 常用化学品CAS列表 | 化工产品目录 | 新产品列表 | 评选活动| HS海关编码
Copyright © 2008 ChemicalBook 京ICP备070405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67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线电话:400-158-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