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间接ELISA实验中,常见的干扰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内源性干扰因素
内源性干扰物质是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的主要来源,大约40%的人血清样本中含有此类物质。
1、类风湿因子(RF):这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人血清中的IgM/IgG型RF可与固相抗体及酶标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导致假阳性结果。在捕获法测定IgM抗体时,RF的干扰尤为明显。
2、补体:补体C1q可以桥连固相抗体与酶标二抗的Fc段,引起假阳性。
3、嗜异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天然存在的抗体能与啮齿动物Ig结合,造成假阳性。
4、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自身抗体,可与靶抗原形成复合物干扰检测。
5、医源性抗鼠抗体:接受鼠源性单抗治疗或动物咬伤患者体内产生的抗鼠抗体可导致假阳性。
二、外源性干扰因素
外源性干扰主要来源于样本处理过程和环境。
1、标本溶血:红细胞释放的亚铁血红素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催化底物显色(假阳性)。
2、细菌污染:细菌内源性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可催化底物产生非特异性显色。
3、标本处理不当:抗凝不完全导致纤维蛋白残留,洗涤不彻底时酶残留引起假阳性;反复冻融或长期保存致蛋白降解。
4、抗凝剂干扰:肝素抗凝血浆可能增加OD值,而EDTA或NaN₃可能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
三、其他干扰因素
1、疾病与年龄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患者的嗜异性抗体,或老年人异常蛋白质均可干扰结果。
2、操作因素:加样误差、洗板不充分等亦可引入干扰。
为了减少这些干扰,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例如使用F(ab)₂片段抗体、热变性IgG吸附剂处理标本,或在样本稀释液中添加经热变性处理的Ig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