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类:属于C19-二萜生物碱,核心为乌头烷(Aconitane)骨架,含多个羟基、酯基和甲氧基取代基。8-去乙酰基滇乌碱在C-8位缺失乙酰基(-OAc),分子式为C₂₄H₃₉NO₈(具体结构需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确认)。
结构特征:与滇乌碱(C-8位含乙酰基)相比,8-去乙酰基滇乌碱的C-8位羟基直接暴露,可能增强其极性和水溶性,但同时也可能影响与靶点(如钠离子通道)的结合能力。
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极苦,易溶于氯仿、乙醇,微溶于水;对光、热稳定,但易被酸性或碱性条件水解(需避光密封保存)。
植物来源:主要存在于乌头属植物滇乌头(Aconitum forrestii)的块根中,是传统中药“滇附子”或“草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提取部位:块根的木质部或韧皮部中,含量较低(通常<0.1%),需通过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醇)萃取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提取,再经色谱纯化(如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8-去乙酰基滇乌碱的药理作用以镇痛、抗炎、局部麻醉为主,但因毒性较强,临床应用受限:
抑制神经传导:通过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7为主),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缓解神经性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
动物实验:对小鼠热板法或醋酸扭体法镇痛模型,8-去乙酰基滇乌碱(1-5 mg/kg)的镇痛效果与吗啡(5 mg/kg)相当,但起效较慢(30-60分钟)。
抑制炎症因子:体外实验显示,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NO、PGE₂、IL-6、TNF-α等促炎因子的释放,IC₅₀值在10-50 μg/mL之间。
阻断炎症信号通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如p38、JNK)通路,减少炎症相关基因(如COX-2、iNOS)的表达;对NF-κB通路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阻断IκB降解实现。
神经阻滞:临床前研究显示,局部注射8-去乙酰基滇乌碱(0.1-0.5%)可产生与利多卡因(1%)相当的麻醉效果,持续时间更长(约2-4小时),但需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毒性。
正性肌力与负性频率:低剂量(<0.1 mg/kg)可增强心肌收缩力(类似强心苷),但高剂量(>0.5 mg/kg)会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需警惕)。
8-去乙酰基滇乌碱的毒性主要源于其对钠离子通道的过度抑制,导致神经和心脏传导异常:
小鼠口服LD₅₀:约1.8 mg/kg(低于乌头碱的0.2 mg/kg,但毒性仍极强);
症状:口舌麻木、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呼吸抑制,严重者死亡。
长期低剂量暴露(0.1-0.5 mg/kg/日,持续1个月):可引起肝、肾细胞水肿(如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停药后部分恢复。
神经毒性:动物实验显示,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轴突变性(如坐骨神经髓鞘脱失)。
心脏毒性:高剂量(>0.5 mg/kg)会抑制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产生,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
胚胎毒性:妊娠小鼠暴露(0.2 mg/kg)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如肋骨融合)。
8-去乙酰基滇乌碱的临床应用以传统中药炮制后使用为主,现代研究探索其局部麻醉或镇痛潜力,但需严格限制剂量:
传统应用:滇乌头经炮制(如蒸、煮)后,8-去乙酰基滇乌碱含量降低,毒性减弱,用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
现代探索:
局部麻醉:临床前研究显示,0.1%溶液局部注射可用于表面麻醉(如口腔黏膜),但需避免血管内注射;
镇痛辅助:与阿片类镇痛药联用(如吗啡),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协同镇痛,但需严格控制剂量(总剂量<0.5 mg)。
禁忌与注意事项:
严格禁止口服(炮制后滇乌头也需久煎减毒);
局部注射需缓慢推注,监测心电图(ECG)和血压;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心脏病患者禁用;
需与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间隔使用,避免加重心脏毒性。
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5%),因易被胃酸和肠道菌群代谢;局部注射后吸收较快(约30分钟达血药峰值)。
分布:主要分布于心、肝、肾等器官,脑组织分布极少(因血脑屏障限制)。
代谢: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为主)氧化,生成去甲基代谢物(如8-去乙酰基去甲滇乌碱);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泄。
排泄:原型及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半衰期约2-4小时(动物实验)
湖北萃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