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二碘硅烷(Diiodosilane)化学式是SiH2I2是一种含硅卤化物,凭借独特的化学活性与安全性优势,在3D有序大孔碳/纳米硅复合材料的合成中有所应用。外观为无色液体,二碘硅烷需在氩气保护氛围中储存,因它易与空气、水分发生反应,若暴露于空气中可能引发副反应。
图一 二碘硅烷
应用
二碘硅烷的用途是作为硅纳米颗粒的前驱体,通过 CVD 工艺在 3D 有序大孔 / 介孔碳(3DOM/m C)的介孔通道内生成硅纳米颗粒,最终制备 3DOM/m C/Si 复合材料,该材料是潜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在氩气手套箱内,将 0.012-0.015g 的 3DOM/m C 块体与 0.15-0.25g 的二碘硅烷分别放入特制的 100mL Pyrex 管(带窄口、磨口塞与活塞),确保二者在冷凝相态下不直接接触;随后,将 Pyrex 管移出手套箱,浸入干冰 - 丙酮浴中冷冻二碘硅烷以防止挥发,同时抽真空至压力低于 10 Torr 并保持 1 小时,彻底排除管内空气,避免空气干扰后续反应;接着,用火焰密封 Pyrex 管窄口,先将其升温至室温,再程序升温至 400℃并恒温 24 小时,使二碘硅烷充分分解,硅纳米颗粒在碳的介孔通道内沉积;最后,反应结束后将产物置于 150℃真空烘箱中脱气 12 小时,去除残留的未反应二碘硅烷及分解副产物。
图二 二碘硅烷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硅复合材料的示意图
分解机制
二碘硅烷在静态低压(<1atm)CVD 条件下的分解机制是经历多步歧化与还原反应,具体过程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为低温歧化反应,在 150℃(实验中的预处理阶段),二碘硅烷发生歧化,生成四碘化硅(白色固体)与硅烷(气体),仅将二碘硅烷加热至 150℃并保温 72 小时(不升温至 400℃),可在反应管内壁观察到白色固体(经表征为四碘化硅),且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未检测到元素硅,证实此阶段无硅生成。第二步是高温硅烷分解,当温度升至 400℃(CVD 反应温度),第一步生成的硅烷进一步分解,生成元素硅(硅纳米颗粒)与氢气。这是硅纳米颗粒的主要生成路径,生成的硅会均匀沉积在碳的介孔通道内。第三步为四碘化硅还原,由于反应体系为密封状态,第一步生成的四碘化硅会与第二步产生的氢气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元素硅与碘化氢,该反应进一步补充了硅的生成量。第四步是碘化氢分解(副反应),还原反应生成的碘化氢在高温下可分解为氢气与碘,I 3d 峰分别位于 619.0eV 与 620.3eV,对应低价碘与碘单质,证实了该副反应的存在。静态体系中歧化生成的四碘化硅可被氢气进一步还原[1]。
参考文献
[1]Wang Z ,Li F ,Ergang S N , et al.Synthesis of monolithic 3D ordered macroporous carbon/nano-silicon composites by diiodosilane decomposition[J].Carbon,2008,46(13):1702-1710.DOI:10.1016/j.carbon.2008.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