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替膦酸钠的简介及相关研究

2025/11/24 9:21:51 作者:棋桦

依替膦酸钠是一种第一代双膦酸盐类骨代谢调节剂,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佩吉特病)及高钙血症等骨代谢疾病‌。其核心作用机制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调节骨钙代谢‌。

依替膦酸钠分子式及药剂图片.jpg

相关研究

1Ohara, K.等人形依替膦酸钠结构表征,具体内容如下:乙烷-1-羟基-1,1-双磷酸二钠(依替膦酸钠)作为第一代双磷酸盐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和佩吉特病的治疗。以依替膦酸钠为原料制备的药品具有晶体形态。与结晶制剂相比,非晶制剂具有更高的水溶性。然而,目前尚未实现稳定的非晶化,其结构起源仍需阐明。本研究采用高能X射线衍射和逆蒙特卡洛结构建模技术,确定了非晶化化合物的静态结构。为再现导致非晶化的结构因子,必须将钠离子置于分子内部和外部,例如分别置于磷酸根与羟基之间以及磷酸根外部。[1]

2 Zhang, Lan等人对成年斑马鱼炎症型颅骨缺损以及利用依替膦酸钠的再生过程进行无损高分辨率监测,具体内容如下:优化动物模型和高效成像技术对研究慢性炎症导致的骨缺损颅骨缺陷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斑马鱼炎症型颅骨缺损模型的评估流程进行活体监测,并评估了依替膦酸钠在骨再生中的功效。通过立体定位开颅装置在成年斑马鱼建立急性颅骨缺损损伤模型,采用SD-OCT技术进行观察。通过立体定位开颅装置在成年斑马鱼建立急性颅骨缺损损伤模型,机械损伤后立即进行SD-OCT成像。SD-OCT与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炎症诱导的颅骨破坏在5天内加剧,病理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2]

3 Noguchi, Shuji等人报道了依替膦酸钠物理性质的研究及磷K边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学应用,具体内容如下:依替膦酸钠是一种双膦酸盐化合物,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和佩吉特病等骨骼疾病。我们研究了依替膦酸钠晶体(I型)的物理特性。首次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PD)、热分析、动态蒸汽吸附(DVS)、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以及磷K边X射线近边吸收结构(XANES)光谱技术进行表征。X射线粉末衍射与热分析证实:I型经脱水后可转化为非晶态、晶态II型,最终升温形成III型。动态蒸汽吸附实验表明,非晶态、II型及III型在加湿条件下均可复水形成I型,且I型在0%相对湿度下仍保持稳定。这些结果表明,I型在环境条件下是最稳定的固态形式,适合作为固体制剂生产中的原料药。I型、非晶态和II型的磷K边XANES光谱存在差异,这可能归因于磷酸基团与钠离子之间配位键模式的差异。研究证实磷K边XANES光谱技术可用于含磷酸基团原料药晶型的鉴定与区分。所获取的物理性质信息对依替膦酸钠固体制剂生产至关重要。XANES光谱技术有望成为评估原料药固态形态的替代方法。[3]

参考文献

[1] H. Shimakura, T. Hashizuka, K. Ohara,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morphous disodium etidronate,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24, 395, 123938.

[2] Zhang, Lan,et al. Nondestructive and high-resolution monitoring of inflammation-type skull defects regeneration on adult zebrafish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 J. Biophotonics. 2024;17:e202300268.

[3] Ito, N., Hashizuka, T., Ito, 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isodium Etidronate Tetrahydrate and Application of Phosphorus K-Edge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Pharm Res 38, 2147–2155 (2021).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文章中涉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阅读量:26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依替膦酸钠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