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浮游光养生物的化感化学作用是淡水生态学和质量管理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方法和结果:为了确定这种毒性作用的一些基本机制,我们在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的分批培养中暴露了球菌绿藻 Desmodesmus armatus 和球菌蓝藻 , 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暴露于浓度不断增加的多酚单宁酸和没食子酸以及生物碱禾本科.在 2 天后和培养结束时检查光养生物的生物量生长速率、细胞体积、光系统 II 的最大量子产量 (ΦPSIImax)、2 天后和培养结束时的叶绿素 a 含量 (chla),以及仅在培养结束时的脂质过氧化。在培养过程中,pH 值从 7.64 上升到 10.95,这是滋扰藻华期间富营养级淡水体的 pH 值特征。在第一个 2d 期间,所有外源性物质都降低了生长速率、 ΦPSIImax 和 chla,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比 D. armatus 对多酚更敏感。多酚的功效随着 pH 值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潜在的聚合和相应的多酚生物利用度降低。与多酚相比,禾本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其毒性作用,与当时的 pH 值无关。所有暴露都会导致光养生物中出现轻微到严重的脂质过氧化 (LPO)。因此,生长抑制的一种机制可能是氧化应激介导的光合作用减少。结论:所提出的结果表明,在成功的渗滤液田间试验中,主要环境条件可能会使多酚失活,而多酚以外的外源性物质可能更有效。
系统获得性抗性 (SAR) 是研究全植物信号转导系统机制的有趣问题之一。我们发现,机械和生物胁迫在大麦 (Hordeum vulgare L. cv. Goseshikoku) 中快速和瞬时诱导了 SAR 和抗真菌化合物的增加。通过质谱和 NMR 分析,主要的抗真菌化合物之一是吲哚生物碱禾本科 (N,N-dimethyl-3-aminomethylindale)。方法和结果:禾本科是众所周知的大麦组成型化合物,但在修剪或接种大麦 (Blumeria graminis f.sp. hordei) 和小麦 (B. graminis f.sp. tritici) 的白粉病真菌后 12 h 内,它在大麦幼苗的初级和次生叶中显著增加。然而,在从未受伤的幼苗分离的叶片中或在接种了大麦白粉病真菌的叶片中,禾谷根本没有增加。在与大麦叶接触的水滴中,泄漏的禾米量随着幼苗机械损伤后的时间而增加。我们还发现,在用内源性激发剂处理的大麦叶片中,禾本科的增加与对大麦白粉病真菌的抗性增强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此外,在缺乏禾本科生物合成途径的大麦品种 Morex 中未观察到这种全身抗性。结论: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得出结论,禾本科是大麦快速和短暂系统性获得性抗性的极好标志物。
方法和结果:合成了与胆汁酸 (石胆酸、脱氧胆酸、胆碱) 和甾醇 (胆固醇、胆甾烷醇) 的新禾本科连接。通过光谱 (NMR, FT-IR) 分析、质谱 (ESI-MS) 以及 PM5 半经验方法确认了产物的结构。出乎意料的是,禾本科与胆固醇和胆甾烷醇反应的产物是由两个由 N(CH3)2 基团连接的甾醇分子组成的对称化合物。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在体外与人红细胞膜相互作用并改变盘状红细胞形状,诱导口红细胞增多症或棘细胞作用。荧光染料美罗菁 540 (MC540) 掺入红细胞膜的增加表明,亚溶浓度的新化合物能够扰乱膜磷脂不对称并松动双层中磷脂的分子堆积。禾本科显着降低其新盐中石胆酸的膜分配特性和溶血活性。此外,脱氧胆酸和胆酸在禾谷盐中完全失去了其膜扰动活性。另一方面,与单独使用甾醇相比,新的禾本科-甾醇连接改变红细胞膜结构及其通透性的能力要高得多。结论:禾胺对本研究中观察到的胆汁酸和甾醇细胞膜分配活性的双重影响在体内不应被忽视。
近年来,探索和开发治理和预防藻华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已成为水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化感物质(天然植物毒素)被认为是控制藻华的灭藻剂的有前途的来源。方法和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众所周知的化感化学禾本科素 (N,N-二甲基-3-氨基-甲基吲哚) 对形成水华的蓝藻铜绿分枝杆菌的抑制作用和潜在机制。结果表明,这种吲哚生物碱有效抑制了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在 3 d (EC(50, 3 d)) 时引起 50% 抑制的有效浓度随着初始藻类密度 (IAD) 的增加而增加。当 IAD 从 5x10(4) 增加到 5x10(5)cellsmL(-1) 时,EC(50, 3 d) 值从 0.5 增加到 2.1mgL(-1)。在铜绿分枝杆菌的细胞中,禾本科导致活性氧 (ROS) 水平明显增加。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 在禾本科处理的细胞中显著增加。禾谷对酶和非酶抗氧化剂的影响方式不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在石墨烯暴露后降低。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在 4 h 后增加,但从 60 h 开始下降。禾本科 4 h 后,抗坏血酸 (AsA) 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的含量和再生速率均增加。然而,在暴露 40 h 后,只有 GSH 含量仍然增加。结论:这些结果表明,铜绿分枝杆菌中抗氧化剂的激活在最初抵抗禾本科的应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SOD 的失活对禾本科对铜绿分枝杆菌的生长抑制至关重要,禾本科对铜绿分枝杆菌的植物毒性可能是由于 ROS 氧化引起的氧化损伤。
CAS号87-52-5对应的化学品是芦竹碱(Gramine),以下是对芦竹碱的详细介绍:
中文名称:芦竹碱
英文名称:1-(1H-indol-3-yl)-N,N-dimethylmethanamine;Gramine
中文别名:克胺;3-(二甲胺甲)吲哚;3-(二甲氨基甲基)吲哚;格胺;吲哚-3-基-N,N-二甲基甲胺;禾草碱;3-二甲氨基甲基吲哚;2-二甲氨甲基吲哚
英文别名:1H-Indole-3-methanamine, N,N-dimethyl-;Gramin Donaxine
CAS号:87-52-5
分子式:C11H14N2
分子量:174.242(也有资料给出为174.25,两者相差甚微,可能由于测量精度或计算方式的不同)
外观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或类白色针状结晶
密度:1.1±0.1 g/cm3
沸点:293.9±15.0 °C at 760 mmHg
熔点:132134 °C(也有资料给出为138139℃,可能受测量条件影响)
闪点:131.5±20.4 °C
蒸汽压:0.0±0.6 mmHg at 25°C
溶解性:溶于醇、醚、氯仿,微溶于冷丙酮,几乎不溶于水和石油醚
提取来源: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Arundo donax L.),以根状茎提取
药理药效:芦竹碱具有降压、解痉的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科研研究、鉴定、药理实验等,也可用作医药、染料中间体
注意事项:芦竹碱应密封保存,并置于低温、冷藏、避光、干燥的环境中。在操作过程中,需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
纯度:市场上常见的芦竹碱产品纯度一般不低于98%,也有99.0%的产品
包装:常见的包装规格包括20mg、50mg、1g等,也可按客户需求进行包装
检测与鉴别:可通过NMR、Ms等方法进行鉴别,通过RP-HPLC等方法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芦竹碱是一种具有特定理化性质和药理药效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科研和医药等领域。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湖北萃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刘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