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己二酸螺旋霉素(spiramycin adipate)是法国Rovamycine®与己二酸成盐所得的水溶性大环内酯抗生素,1950年代被引入作为青霉素的替代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及某些支原体具有抑菌活性。该盐型为白色吸湿性粉末,临床常用无菌水现配成4%(w/v)溶液供深部皮下或肌内注射。1958年加拿大Queen’s大学慢性毒理研究显示,每日给予大鼠0.2–0.6 g/kg(碱基当量)己二酸螺旋霉素,8–10周内可致局部坏死、多尿稀释性贫血、高脂血症及肾小管退化,提示长期胃肠外用药需严格控制剂量与疗程,以防全身性肾-肝-内分泌毒性[1]。
己二酸螺旋霉素的性状
血液与尿液生化
连续给予己二酸螺旋霉素4周后,大鼠出现“稀释性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分别下降15%、20%与16%(P<0.01),而白细胞总数上升40%,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慢性炎状态。血浆生化方面,低剂量己二酸螺旋霉素组在第8周呈现显著高脂血症:总脂质304mg/100mL(对照233)、总胆固醇75mg/100mL(对照55)、游离胆固醇27mg/100mL(对照17),增幅30–60%,可能与己二酸螺旋霉素抑制胆酸合成或肾排泌有关。尿液检测显示4–8周尿量两次峰值,最高达54mL/kg·24h(对照35mL),比重下降,等渗尿趋势明显;偶见蛋白与潜血阳性,但无酮体、糖及胆色素,表明己二酸螺旋霉素主要损伤肾小管浓缩功能而非肾小球滤过屏障[1]。
系统病理
尸检时,己二酸螺旋霉素组大鼠呈现“全身湿性水肿”外观:颈、肩胛、腹股沟皮肤厚而透亮,切开后有清凉液体渗出;肾包膜易剥离,皮质可见针尖大出血点;肾上腺体积增大1.5倍,呈灰红色;肝边缘钝圆,包膜紧张;脾、睾丸色泽变淡。称重结果显示:①湿重:皮肤(注射侧)、肠系膜、肾、小肠等水含量增加10–52%;②干重:腹肌、皮肤、胸腺、残余尸体干重下降20–40%,提示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③肾上腺干重反增95%,与己二酸螺旋霉素诱导的应激反应相符。整体数据表明,己二酸螺旋霉素造成的不仅是局部炎症,更是全身性营养不良-水肿综合征[1]。
组织学损伤谱
镜下观察证实,己二酸螺旋霉素引起多器官退行性改变:肾——Bowman囊扩张、肾小球缺血、远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或坏死,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肝——肝索排列紊乱,胞浆空泡化,Kupffer细胞肿胀并含色素颗粒;胃——幽门腺酶原细胞缩小,核浓染;肠——隐窝杯状细胞扩张,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胰腺——外分泌部酶原颗粒显著减少,胰岛细胞苍白、血窦狭窄;肾上腺——皮质三带细胞均见空泡变,髓质充血;睾丸——曲细精管腔消失,无成熟精子,精母细胞多核化;脾——白髓缩小,Billroth索水肿、苍白;心、骨骼肌——横纹不清,肌原纤维断裂;肺与脑膜——偶见毛细血管扩张及微量出血。上述病变在0.6g/kg己二酸螺旋霉素组出现早且重,0.2g/kg组程度减轻但范围一致,说明毒性呈剂量-时间依赖性[1]。
参考文献
[1] Boyd, Eldon M. "The chronic subcutaneous toxicity of spiramycin adipat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78.9 (1958):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