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卟啉为紫褐色结晶性粉末,溶于甲醇,难溶于稀酸,不溶于水、氯仿、乙醚和丙酮等。其熔点高于300℃,沸点约为629℃。原卟啉是卟啉病的重要诊断标志物,卟啉病患者由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酶活性缺陷,导致体内原卟啉水平异常升高。此外,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原卟啉水平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研究内容
1、初步研究超声激活原卟啉IX(PPIX)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王攀等人采用频率为2.2MHz,强度为3W/cm2的聚焦超声,结合120μmol/L的原卟啉作用于S180肿瘤细胞,通过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变化;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悬液中活性氧的生成量;酶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几种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超声结合原卟啉对细胞的损伤显著高于单纯超声组,而单纯原卟啉表现出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酶化学方法显示,超声激活原卟啉后细胞内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而细胞内的抗氧化物酶类均有不同水平的下降,并且与处理后细胞悬液中活性氧的生成量相关。因此,超声激活原卟啉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增加膜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细胞内的抗氧化物酶的含量,可能是其损伤S180肿瘤细胞的主要因素之一[1]。
2、李娜等人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素和原卟啉的光敏能力,同时分析了不同波长光的照射下血红素和原卟啉对猪肉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卟啉产生单线态氧(1O2)的能力强于血红素,它的光敏能力强于血红素。在光照强度相同、波长不同的光的照射下血红素和原卟啉均会加快猪肉脂肪氧化的速度,且随着光波长的减小,这种影响越大[2]。

3、为了调查山西省阳泉市等地区食管癌高发病率的原因并探讨家族中有食管癌史的对食管癌发病率的影响。孟继武等人以原卟啉作为癌瘤的分子标志物,建立了通过血清荧光的检测进行恶性肿瘤诊断的方法,开展了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双盲法对10位已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及其56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共316人进行了血清荧光检测,查出56例阳性,其中包括10位食管癌患者,对其余46人进行了胃镜检查,未发现癌症,待继续随访查证。在普查过程中,阳性例出现在40年-70年龄段的占阳性例的80%;阳性例出现在15户人家,5口人之家出现2例阳性的有3户,10口人之家出现3例阳性的有1户,10位食管癌患者的家庭出现2例阳性的有3户,呈现出家系性[3]。
参考文献
[1] 王攀,王筱冰,任耀辉,等. 聚焦超声激活原卟啉IX对S180 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8):853-858. DOI:10.3969/j.issn.1001-6325.2007.08.004.
[2] 李娜,李兴民,刘毅,等. 血红素和原卟啉光敏作用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7(11):98-100. DOI:10.3969/j.issn.1002-0306.2007.11.028.
[3] 孟继武,郑荣儿,苗洪利,等. 以原卟啉作为癌瘤分子标志物的食管癌普查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2004,13(2):87-90. DOI:10.3969/j.issn.1007-7146.2004.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