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为有光泽、白色的单斜晶薄片或针状结晶。熔点为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4℃)。常温下难溶于水,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在热空气中有挥发性,100℃时迅速升华,其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后易引起咳嗽。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染料和化工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1]
作用
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抗微生物制剂,对酵母菌、霉菌和部分细菌的抗菌作用很好,浓度为0.1%的苯甲酸可以将孢子萌发降低33%~55%,抑制54%~97%的菌丝生长;而1%的苯甲酸,其效果可以分别达到74%~85%和97%~100%。有学者指出随pH值的降低,苯甲酸钠溶液的抑菌作用越大,其最适抑菌pH为2.5~4.0,抑菌最小浓度为0.015%~0.1%。当pH>5时,溶液中未离解的酸含量已经很少,此时基本无防腐败作用。故苯甲酸及其钠盐常用于高酸性水果、浆果、果汁、果酱、榨菜及酱油等酸性食品的保藏防腐。苯甲酸还可用于钢铁的防锈剂,醇酸树脂的改良剂和染色的媒染剂等,也是合成尼龙和聚酯纤维等的原料。
苯甲酸及他的盐类如苯甲酸钠或铵,其衍生物如甲基对羟基苯甲酸和丙基对羟基苯甲酸是普遍使用的一类化学防腐剂,其中苯甲酸是主要的防腐成分,其盐类只有在酸性环境中转化为未离解的苯甲酸才有防腐作用。苯甲酸内的支链增加,其防腐力也随之增强,因此用对烃基苯甲酸酯作为防腐剂的趋势在增长。而几年来的研究也逐渐关注苯甲酸钠的毒理学效应,日本和欧盟已经逐渐减小苯甲酸钠的适用范围,并积极寻求替代品。苯甲酸钠能干扰霉菌和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对氨基酸吸收,消耗细胞内的储碱,抑制呼吸酶活力,对于乙酰辅酶A的结合反应具有较强的阻止作用,对各种真菌和部分细菌产生抑制作用。
毒性
苯甲酸对微生物有强烈的毒性,但其钠盐的毒性则很低。每公斤体重每日口服5毫克以下,对人体并无毒害。在人体和动物组织中可与蛋白质成分的甘氨酸结合而解毒,形成马尿酸随尿排出。苯甲酸的微晶或粉尘对皮肤、眼、鼻、咽喉等有刺激作用。即使其钠盐,如果大量服用,也会对胃有损害。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需贮存于干燥通风处,防潮、防热,远离火源。
参考文献
[1] 叶研, 胡丽, 蔡卫红, 松凯, 王姿欢, 孙立庚, 沈壮. 苯甲酸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 6(6): 4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