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扁桃酸,又名α-羟基苯乙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学反应中间体,在各种有机反应和药物合成中用途广泛。在医药方面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因而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杀菌剂扁桃酸乌洛托品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合成其它一些抗生素药物的重要中间产物,如解痉剂乌托品类、末梢血管扩张剂环扁桃酸酯等。而且在有机手性合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酸性光学拆分剂,广泛地应用于外消旋体氨基酸类、胺类等光学物质的拆分。

传统的制备DL-扁桃酸的方法为苯甲醛法,但由于在此反应中需要使用到剧毒物质氰化物,因而不安全且操作不便、步骤多、反应时间长,已经逐渐被其它方法取代。目前国内外用于合成扁桃酸主要采用相转移催化法。相转移催化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相转移催化作用能使离子化合物与不溶于水的有机物质在低极性溶剂中进行反应,或加速这些反应。这种方法现在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造纸、制革等行业。相转移催化剂能加速或者能使分别处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液-液两相体系或固-液两相体系)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时,催化剂把一种实际参加反应的实体(如负离子)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以便使它与底物相遇而发生反应。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实验工艺和反应条件的不断改进,相转移催化法也成功地应用于扁桃酸的合成,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扁桃酸的得率。目前常用相转移催化剂有:阴离子作反应物时,相转移催化剂常常是季铵盐(四级铵盐)、季鱗盐、锍盐或砷盐;阳离子作反应物时,相应的相转移催化剂往往是冠醚或穴醚等。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四乙基溴化铵,应用于DL-扁桃酸的合成中取得了较好实验效果。
合成方法[1]
在250mL三颈烧瓶上配置搅拌器、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温度计。依次加入5.6mL苯甲醛、10mL氯仿和0.46g四乙基溴化铵,水浴加热并搅拌。当温度升至56℃时,开始自滴液漏斗中加入70mL 3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温度在60~65℃,约20min滴加完毕,继续搅拌40min,反应温度控制在65 ~70℃。反应结束后,用100mL水稀释反应物并转入250mL分液漏斗中,再用乙醚萃取2次(每次18mL)。将萃取后的水相用硫酸酸化至pH=2~3,再次用乙醚萃取2次(每次18mL)。将4次萃取后的醚层合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用水浴蒸除乙醚即得扁桃酸粗品。将粗产品置于转入50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甲苯进行回流,沸腾后补充甲苯至晶体完全溶解,趁热过滤,母液静置冷却后晶体析出,过滤即得产品DL-扁桃酸。

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65~70℃,反应时间为60min,n(苯甲醛):n(三氯甲烷):n(四乙基溴化铵) = 1:2:0.002,在此条件下产物DL-扁桃酸最高收率可达72.41%。
参考文献
[1]赵仑,唐栋,吴志正. 相转移催化剂催化合成DL-扁桃酸[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6-49. DOI:10.3969/j.issn.1008-178X(z).2014.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