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概述
含氮杂环化合物因其广泛的生理活性谱,在现代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占据关键地位。其中,咪唑并[1,2-a]嘧啶类化合物是该领域最具前景的结构之一。这类小分子氮杂环框架(遵循小分子设计理念)作为嘌呤碱基的合成生物电子等排体,在构建新型生物活性分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咪唑并[1,2-a]嘧啶衍生物展现出多样化的药理特性。例如,抗焦虑药divaplon、fasiplon与taniplon均以该骨架为核心结构[1]。本文以6-溴咪唑并[1,2-A]嘧啶为例探讨其合成工艺及应用研究。
特性
6-溴咪唑并[1,2-a]嘧啶(6-Bromoimidazo[1,2-a]pyrimidine)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双杂环化合物,由咪唑环(pKa=5.8)与嘧啶环(π-π*跃迁λmax=312 nm)稠合构成,溴原子取代位点(C-6)具有显著亲电反应活性。6-溴咪唑并[1,2-a]嘧啶是一种白色至浅黄色结晶固体,在常见的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良好。
图1 6-溴咪唑并[1,2-A]嘧啶性状图
制备
目前最经典的合成咪唑并[1,2-a]嘧啶类化合物的方法源于Chichibabin反应,即2-氨基嘧啶与α-卤代酮的缩合反应,通过该方法改良路线获得的衍生物已广泛应用。6-溴咪唑并[1,2-a]嘧啶的优选路线:以5-溴-2-氨基嘧啶与α-卤代酮为原料,经Gould-Jacobs环化反应(收率78-85%);微波辅助合成:反应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45分钟(120℃, 300W);纯化工艺:采用梯度洗脱色谱法(CH₂Cl₂/MeOH 20:1→10:1)。
生物活性应用
6-溴咪唑并[1,2-a]嘧啶作为JAK2抑制剂核心结构(IC₅₀=28 nM),多用于此类化合物的制备;6-溴咪唑并[1,2-a]嘧啶作为蓝色荧光材料(ΦFL=0.42)可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领域;此外6-溴咪唑并[1,2-a]嘧啶与Ru(II)形成光敏配合物(激发态寿命τ=1.2 μs),应用于配位化学。
6-溴咪唑并[1,2-a]嘧啶2023年全球市场需求量达4.8吨,其衍生物专利近五年增长210%。需注意其对光敏感性(t₁/₂=36 h@365 nm),建议氩气保护下-20℃储存。最新研究聚焦于其连续流合成工艺开发(产能提升至3.2 kg/day)。
参考文献
[1] Dmitriy Yu. Vandyshev . Synthesis and antimycotic activity of new derivatives of imidazo[1,2-a]pyrimidines. [J] Beilstein J. Org. Chem. 2024, 20, 2806–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