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k]荧蒽(Benzo[k]fluoranthene,BkF)属于多环芳烃(PAHs)中的一种,由煤、石油、木材等不完全燃烧产生。其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性及生物蓄积性,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存在显著危害。
苯并[k]荧蒽
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苯并[k]荧蒽可直接污染海洋微藻。它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呈现种属差异。对于海水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抑制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着浓度升高,抑制率逐渐增强,最高可达62%。暴露48小时后,各浓度组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而对于塔胞藻的影响更为复杂:低浓度下存在短时刺激作用,但高浓度(15μg/L)时抑制率可达89%,显著高于海水小球藻,表明其毒性更为敏感。
毒性机制
苯并[k]荧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代谢紊乱影响微藻存活。在9μg/LBkF暴露下,海水小球藻的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于72小时达峰值;细胞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应对氧化损伤。塔胞藻的酶活性变化则更为迅速,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在48小时即达峰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峰值维持高位至96小时,反映其应激响应更剧烈。此外,两种微藻的丙二醛含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升高,苯并[k]荧蒽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且塔胞藻的损伤程度更严重[1]。
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苯并[k]荧蒽对动物的毒性主要体现在生殖系统损伤,导致雄性小鼠精子质量显著下降。小鼠精子数量和浓度显著降低,精子活力也呈下降趋势;睾丸组织病理显示生精小管管腔扩张、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生精上皮高度降低,表明生殖细胞增殖与分化受到抑制。
毒性机制
分子机制层面,苯并[k]荧蒽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通路引发级联损伤。在小鼠精母细胞(GC-2spd)中,BkF暴露导致AhR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与核转运蛋白(ARNT)结合后,上调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1A1和CYP17A1)的表达。这一过程伴随活性氧(ROS)水平升高,40μmol/LBkF暴露72小时后,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加,进而诱导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量上升,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BkF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₁/S期,40μmol/L以上浓度时,G₁/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抑制细胞增殖。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苯并[k]荧蒽暴露使睾丸组织中Spata46、Rab5b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蛋白表达下调,而Zscan21、Aifm2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涉及雄性减数分裂Ⅰ、p53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代谢层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紊乱,其中β-羟基丁酸等能量代谢相关物质含量下降,精氨酸等生殖必需氨基酸减少,加剧生殖功能损伤[2,3]。
参考文献
[1]王洪斌,成群,谢冰倩,等. 水环境中海水小球藻和塔胞藻对苯并[k]荧蒽致毒胁迫的响应 [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 (07): 36-40.
[2]王丹丹,王芙蓉,杨晓燕,等. 苯并[k]荧蒽(BkF)致雄性生殖细胞损害的初步研究 [J].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2, 44 (08): 740-748.
[3]李雅文,王丹丹,王芙蓉,等. 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初步探讨苯并(k)荧蒽致小鼠生殖损伤的作用机制 [J].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4, 46 (13): 1523-1534.